会议回顾|中心圆满协办影视译制与传播高峰论坛暨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2021年会
北外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 2021-11-27
2021年11月21日,由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影视译制与传播高峰论坛暨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2021年会”在线上顺利召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常进先生、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会长李佐文教授致开幕词,中广联副会长和秘书长黄炜先生发来贺信。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主任任文教授主持。
“影视译制与传播高峰论坛”以“影视译制与国际传播:多元视角”为主题,设有1个主会场和6个平行分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冯庆华教授、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刘风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主任任文教授、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译制中心主任王宜风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一凡教授、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晓巍女士、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政教授、广西广播电视台北部湾之声东南亚多媒体译制传播中心总监杨春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系主任肖维青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金海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徐宝锋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潘莉教授、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副总经理栗东华女士作大会主旨发言。此外还有40名中青年学者在分论坛进行主题演讲。近万名观众通过腾讯会议、哔哩哔哩和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参会互动。
与会专家云合影
中心主任任文教授担任开幕仪式主持人并作主旨发言。在发言环节,任文教授展示了与北外高翻博士生向俊共同完成的研究“原型契合与偏离——1949年以来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研究以卡尔波珀的人物塑造认知模型和库克的语篇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1949-2020年拍摄的抗战影片中使用译员角色再现多语场景的19部电影,展现了中国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荧幕形象从脸谱化到非脸谱化的变迁过程。研究指出,之所以出现此种原型偏离,一方面是由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需要顺应商业化转型和叙事立场历史转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语际交流中翻译活动普遍性认知不断增加,希望今后译员形象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有更多真实、多元化的展示。此研究选题新颖、语料生动,展示说明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在直播过程中引发学界业界观众频频留言互动。
北外高翻讲师、博士生曾佳宁在分论坛二发言,题为“中国影视作品海外传播文化折扣及译制策略”,分析了译制作品接受端、输出端和传播通道对文化折扣的影响,提出译制策略应动态分析受众文化资本、审慎进行文化调试、融汇多个传播通道,以降低海外传播所遭遇的文化折扣。
此次会议发言主题丰富,涉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构建、译制策略与流程、译制标准与质量评估、影视翻译产业发展、影视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译制艺术创作、译员形象、民族语译制、跨文化传播、无障碍传播等。专家学者基于三维语境论、认知语境、多模态、数字人文、语料库等翻译研究前沿理论、视域与方法,深入探讨了影视译制与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此次会议有助于加强影视译制与传播领域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合作,推动、规范我国影视译制与传播事业的繁荣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