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重磅!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详细版发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5-31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引言

2022年5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5·31讲话”即将一周年之际,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云端成功举办了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发布仪式。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杨平博士,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主任、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仲伟合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和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与云端参会者共同见证了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的发布。发布仪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李长栓教授主持。

“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由任文教授率领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全球首家独立研发,属杨丹校长领衔的“指数全球”项目的一部分。自2021年首次发布2019年的两个指数后,近20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及时报道,同时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此后一年间,研究团队积极收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反馈,开展反思和研讨咨询,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包括对二三级指标的细化以及赋权方法和数据预处理方法的改进。本次发布的2021年全球193个国家的国别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454所大学翻译能力指数的指标体系、具体排名和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二、2021年国家翻译能力指数

1、指标体系

2021年全球193个国家的翻译能力指标体系包括国家翻译管理能力、国家翻译服务能力、国家翻译发展能力3个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对其中的国家翻译管理能力二三级指标进行了细化,即新增二级指标“职业/行业管理能力”以及“翻译协会”和“翻译认证考试”两个三级指标。

作为“翻译服务能力”下设的“翻译传播能力”二级指标本应包括传播数量和传播效果两项,但因“效果”或“影响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目前条件所限,尚无法获取和计算相关数据,只能进行降维处理,暂时只设“翻译传播数量”一个三级指标,主要以译本传播数量来衡量。其他翻译作品(如影视作品等)的传播数量纳入翻译产值进行考量。“翻译传播效果”这一指标留待将来条件具备时再纳入统计。

2、指数结果

3、主要发现

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排名前20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比利时、芬兰、瑞士、波兰、日本、韩国、丹麦、瑞典、爱尔兰、俄罗斯。

研究发现,全球国家翻译能力发展呈现出区域和国别不平衡状态。一国翻译能力与其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密不可分。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多为发达国家,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悠久的移民或多语传统。排名前20的国家中,欧洲占据14席,占总数的70%,且多为西欧、北欧等发达国家。这一方面说明一国翻译能力往往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一国的翻译能力与该国及所在地区语言文化多样性之间正向的互动关系。欧洲14国在翻译能力方面的卓越表现既是其作为传统多语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其突出的国家翻译能力又进一步维护和促进了自身语言文化多样性。

北美两国悉数进入前20,且美国延续了自2019年本指数首次发布以来其在榜单上排名第一的位置。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美国的翻译服务能力十分强劲,翻译服务行业产值排名世界第一。第二,美国有专门的翻译相关法律法规(如美国联邦法院在1978年就颁布了《庭审口译员法案》),有专门的医学口译、法律口译等认证考试,反映了其强大的翻译管理能力。第三,自“9.11”以来,美国十分重视外语及翻译对国家安全的战略重要性。例如,2003、2009年,美国分别出台了《国家安全语言法案》和《国家外语协调法案》;2005年美国国防部颁布《国防语言转型路线图》,2012年还专门举行了《国家安全危机:联邦政府的外语能力》听证会,足见美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不重视外语和翻译能力建设的国家。美国仅在翻译发展能力这个指标上排名第二,这也与其在翻译教育、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技术研发等方面稍弱的现状相契合。

东亚三国表现不俗。日韩两国能挤进前20(分列第15、16位)似乎有些出乎意外。表面看来,这两个国家在翻译管理、翻译教育、翻译研究等方面的表现似并不突出,但考虑到两国分别排名世界第3和第10的GDP总量,以及强大的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能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因近年来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国家战略,翻译能力不断攀升,从2019年的第三位超越英国跃居第二。其中,国家翻译发展能力排名第一,翻译服务能力和翻译管理能力分列第二和第五位。以上排名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第一,近年来我国对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翻译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升,说明国家翻译发展能力势头良好。第二,我国在翻译服务岗位语种数量、译作传播数量,以及翻译总产值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因而翻译服务能力较强。第三,各类翻译标准不断建立或完善、翻译资格考试愈加受到社会认可;2021年还颁布了翻译人才建设的国家规划,标志着国家翻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尚无关于翻译问题的专门立法,翻译管理能力尚有提高的空间。同时,尽管我国翻译行业总产值居全球第三,但人均翻译产值仅位列全球第50名。此外,译作传播数量虽多,但传播效果或传播影响力目前尚无法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因此,“翻译传播能力”这一二级指标只能体现部分情况。

三、2021年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

内地(大陆地区)

1、指标体系

研究团队调研了2021年中国454所大学(包括大陆434所大学和港澳台地区20所大学)的翻译能力。考虑到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差异,研究团队研制了两个指标体系。其中,大陆地区大学翻译能力指标体系包括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育能力、翻译研究能力和翻译网络媒体影响力4个一级指标,下设15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得益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的数据支持,今年新增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通过情况两项三级指标,包括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同时,鉴于教材重要性的与日俱增,新增翻译教材获奖三级指标。

2、指数结果

3、主要发现

2021年中国内地(大陆)翻译能力排名前20的大学依次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

研究发现,2021年,大陆翻译能力排名前20的院校中,语言类院校有8所,占近半壁江山,其他大多为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8所语言类院校在榜单上名列前茅与其悠久的外语和翻译教育传统密不可分。上榜的综合性大学均为“双一流”建设大学,既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又都位于经济发达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享有丰富的翻译实践、教育、研究和影响力资源;同时所处地区翻译需求也较为旺盛,反过来推动了翻译教育和研究水平提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翻译能力指数反映的是一所大学在翻译实践、教学、研究和翻译网络媒体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既不是外语或翻译学科排名,也非口译或笔译单一能力的排名。

港澳台地区

1、指标体系

研究团队根据港澳台地区的特殊情况,专门研发了港澳台大学翻译能力指标体系。过去一年,研究团队与港澳台地区学者在指标选取、权重分配、数据收集等方面展开充分合作,选取了具有地区特色、能够较为可靠地评价港澳台地区大学翻译能力的指标及其权重,如增加“AIIC会员数量”这一三级指标,将地区有影响力和认可程度较高的比赛、项目和Scopus国际期刊数据库也纳入数据来源,提升译作和著作的国际发表/出版占比权重。

2021年中国港澳台地区20所大学的翻译能力指数体系同样包括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育能力、翻译研究能力和翻译网络媒体影响力4个一级指标,下设11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

2、指数结果

3、主要发现

2021年中国港澳台地区翻译能力排名前10的大学依次为:台湾大学、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吴大学、澳门大学。

研究发现,港澳台大学的翻译能力在地区分布及优势领域存在较大差异。排名前10的院校香港地区占比较大,这与地区历史及学科积累关系较为密切。一些院校单项指标得分相差也较大,能力发展不够均衡。如排名第1的台湾大学翻译实践能力和翻译研究能力得分均最高,但翻译教育能力仅位列12。香港理工大学翻译教育能力和翻译网络媒体影响力均排名第1,若翻译实践能力得分再提高一点,综合排名还可提升。

结语

本年度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大学翻译能力指数研究是在2019年1.0版本基础上的优化调整,数据主要来自于权威机构官网、正规渠道采购,以及合作单位提供,除大学翻译能力指标体系中的“口译实践”这一项指标外,均为客观数据。项目组为“口译实践”两项三级指标设计了打分表,邀请业界和用人单位打分,高校人士均不参与。总体而言,研究团队尽了最大努力来提高全球国家和中国各大学翻译能力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今后,团队还将在进一步听取业界学界反馈基础上,尝试纳入更多、更细化的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方法,助力全球国家翻译能力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研究纵深发展。

本次指数发布会与会嘉宾高度认可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认为任文教授领衔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指数研究团队进行的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兼具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